前言:
RSA系列关于数论的内容很多,我每一个都是较为详细地介绍,算是一种总结和梳理。《数论上》更多的是入门,对熟悉的师傅来讲查漏补缺,对刚入门的师傅也是不错的整理规划。这篇《数论下》我将会整理几类较为复杂的算法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。
数论十:中国剩余定理(CRT)
中国剩余定理(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, CRT) ,也叫孙子定理,要让它当孙子而不是我们当孙子。
既然它被称为“孙子定理”,它来自于《孙子算经》,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,共三卷,成书约在四、五世纪,作者生平和具体编写年不详。其卷下的第26题为:
今有物不知其数,三三数之剩二,五五数之剩三,七七数之剩二,问物几何?
答曰:‘二十三’。
术曰:三三数之剩二,置一百四十;五五数之剩三,置六十三,七七数之剩二,置三十,并之。得二百三十三,以二百一十减之,即得。凡三三数之剩一,则置七十;五五数之剩一,则置二十一;七七数之剩一,则置十五;一百六以上以一百五减之即得。
一个整数除以3余2、除以5余3、除以7余2,求这个整数。
答案:23
解法:由于除以3余2,因此加上一个140;由于除以5余3,因此加上一个63;由于除以7余2,因此加上一个30;这三个数的和是140+63+30=233,再减去210,就得到了23了。
而按照后文的操作,只要是除以3余了一个1,就加上一个70;只要是除以5余了一个1,就加上一个21;只要是除以7余了一个1,就加上一个15。然后累加。超过了106就减去105就行了。
该问题称之为“物不知数”问题。
古人是很有智慧的,这个问题在千把年前就被解决了,那么几千年后的今天,我们也要有自信去解决,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创新。
那么我们用现代数学语言来理解《孙子算经》中的这道题:
计算一个整数x,使得它满足除以3余2、除以5余3、除以7余2
如果能找到三个整数x1,x2,x3,使得:
x1除以3余2、除以5余0、除以7余0;
x2除以3余0、除以5余3、除以7余0;
x3除以3余0、除以5余0、除以7余2;
那令x=x1+x2+x3,很容易验证x就是会满足除以3余2、除以5余3、除以7余2。好的,下面我们再拓展思考一下:
y1除以3余1、除以5余0、除以7余0;
y2除以3余0、除以5余1、除以7余0;
y3除以3余0、除以5余0、除以7余1;
以第一个为例,y1和x1之间能够存在什么关系?我们先令x1=2×y1,即已知y1时以该关系式得到x1,那么这时x1就会满足除以3余2、除以5余0、除以7余0。按这个思路下去,如果我们找到了y1,y2,y3,那么就可以取x=2×y1+3×y2+2×y3.
对数学敏感的同学想必已经发现了什么不对劲,那就抱着这个疑问,我们继续:
下面就以问题1-1-1为例:寻找整数z使得除以3余1、除以5余0、除以7余0。于是z一定是 5×7=35 的倍数,假设 z=35k,那么就有 35k≡1(mod3) ,而这时的k就是 5×7 模3的逆元,将这个k记作[35^(-1)]3 ,那么 z 就等于 5×7×[35^(-1)]3 ,恰好就是 5×7×2=70 ,对应“凡三三数之剩一,则置七十”一句及“三人同行七十稀”一句。
于是类推得到:
问题1-1-2的解答是 3×7×[(3×7)^-1]5 ,恰好就是 3×7×1=21
对应“五五数之剩一,则置二十一”一句及“五树梅花廿一枝”一句;
问题1-1-3的解答是 3×5×[(3×5)^-1]7 ,恰好就是 3×5×1=15
对应“七七数之剩一,则置十五”一句及“七子团圆月正半”一句。
所以将分解的问题复原,可得:
x=2×(5×7×[(5×7)^-1]3)+3×(3×7×[(3×7)^-1]5)+2×(3×5×[(3×5)^-1]7) 。
最后 ,注意到,如果x满足除以3余2、除以5余3、除以7余2,那么x +3×5×7 也同样满足。因此要计算满足要求的最小的非负整数,就只需要计算总和除以105的余数即可,够减那就多减几次,或者用mod 105 的形式来减去相除。
——对应“除百零五便得知”一句。
在我们引入古文,并用现代数学语言解释完毕后,我们反过头来看现代的中国剩余定理的介绍:
- 计算所有模数的积N,即所有除数的积得到N;
- 计算第i个方程ci=N/mi;
- 计算ci在模mi意义下的逆元ci^-1
首先要明确在这里的m1-mi都必须两两互质,然后我们继续分析公式,从左往右分别由“ai”,“N/mi”,“ci^(-1)”,(mod M)
“ai”:这很好理解,就是对应的余数,因为我们用到了逆元,逆元是有着1(mod)的特征,犹如上文y1对x1的关系一般
“N/mi”:即是除了该对应项以外的所有数之积,上文提到的z就是这样的,满足了除了该项以外都能被整除。
“ci^(-1)”:这是最关键的逆元算法,由此我们将模数和余数联系在了一起。
(mod M) :就是一个求最小的非负整数的过程。
这样看其实也不难是吧?那我们举一个例子:
- x≡2(mod 3)
- x≡3(mod 4)
- x≡1(mod 5)
那么就有:
- M=3×4×5=60
- c1=20,c1^-1=2
c2=15,c1^-1=3
c3=12,c1^-1=3 - x=(2×20×2+3×15×3+1×12×3)%60=251%60 =11
就此,结束。
同样,还有代码实现,熟悉代码的大佬也可以选择用代码来理解
def Get_Mi(m_list, M):
M_list = []
for mi in m_list:
M_list.append(M // mi)
return M_list
def Get_ei_list(M_list, m_list):
ei_list = []
for i in range(len(M_list)):
ei_list.append(Get_ei(M_list[i], m_list[i])[0])
return ei_list
def Get_ei(a, b):
if 0 == b:
x = 1;
y = 0;
q = a
return x, y, q
xyq = Get_ei(b, a % b)
x = xyq[0];
y = xyq[1];
q = xyq[2]
temp = x;
x = y;
y = temp - a // b * y
return x, y, q
def crt(a_list, m_list):
M = 1
for mi in m_list:
M *= mi
Mi_list = Get_Mi(m_list, M)
Mi_inverse = Get_ei_list(Mi_list, m_list)
x = 0
for i in range(len(a_list)):
x += Mi_list[i] * Mi_inverse[i] * a_list[i]
x %= M
return x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a_list = list(map(int, input().split(",")))
m_list = list(map(int, input().split(",")))
print(crt(a_list, m_list))
应该理解了吧,那行,咱就下一步,怎么用呢?那就是当你在RSA中能发现或总结出的两队甚至多对关系,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使用CTR直接秒了
- x = a1 mod m1
- x = a2 mod m2
- x = a3 mod m3
- ……
- x = an mod mn
选择常用的脚本即是:
def exgcd(a, b) :
if b == 0 :
return 1, 0, a
x, y, d = exgcd(b, a % b)
return y, x - (a // b) * y, d
def CRT(a, b) : #a, b分别是模数和余数
M = 1
X = 0
for i in a :
M *= i
for i in zip(a, b) :
w = M // i[0]
x, y, d = exgcd(w, i[0])
X = (X + x * w * i[1]) % M
return (X % M + M) % M
数论十一:拓展中国剩余定理(EXCRT)
在研究该定理前,我们要回忆一下拓展欧几里得算法:
拓展欧几里得算法(Extended Euclidean Algorithm)是求解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(GCD)以及求解贝祖等式的一种方法。该算法的名称来自于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。
算法描述如下:
假设我们要求解整数a和b的最大公约数,可以使用下面的递归形式:
- 如果b等于0,则返回a作为最大公约数。
- 否则,用a除以b得到商q和余数r。
- 对于a和b的最大公约数,可以递归地通过求解b和r的最大公约数来确定,即gcd(a, b) = gcd(b, r)。
- 使用递归的结果,我们可以找到满足贝祖等式的一组整数x和y,即ax + by = gcd(a, b)。
那么回到CRT,前提是要求所有的mi互素。
- x = a1 mod m1
- x = a2 mod m2
- x = a3 mod m3
- ……
- x = an mod mn
但是,也有方程组模数不再满足两两互质,甚至还有可能无解。那么我们别的思路进行拓展,利用拓展欧几里得算法。
- 构造 x = a1 mod m1 和 x = a2 mod m2
- 等价于 x = a1 + k1 m1 和x = a2 + k2 m2
- 消去x 有 : k1 m1 − k2 m2 = a2 − a1
显然想到ax + by = gcd(a, b),那么如果gcd ( m1 , m2 ) | a2 − a1 ,有一组解,我们设这一组解 y1 y2
那么对于这一组方程,有了一个通解:
k1 = y1 + t m2 / ( gcd ( m1 , m2 ))
k2 = y2 + t m1 / ( gcd ( m1 , m2 ))
互相带入有 x = a1 + y1 m1 + t m1 m2 / d = a1 + y1 m1 + t * [ m1 , m2]
令 x0 = a1 + k1 m1 ,发现两个方程式相互转化得 x = x0 + t [ m1 , m2]
从而,我们可以通过 n-1 次循环把 n 个方程并为 一个方程 ,最后通过解这一个方程得到整个方程的解。
注:在算法实现过程中,我们为了让结果溢出且恒为正,我们需要做一些预处理:令 t = m2 / d 然后 k1 = ( k1 % t + t ) % t
最后实现结果方程就是 x = a1 + t * m1,解为:( a1 % m1 + m1 ) % m1
或者我们换个思路解决:
构造b1 x1+b2 x2 = c2 − c1 ,这个式子可视为 b1 x1 ≡ c2 − c1 ( mod b2),利用拓展gcd进行求解可以得到一个解x′,g为他们的gcd结果,即最大公约数。
那么x1的解集就可以表示为 ( ( c2 - c1 ) / g ) x ' + t * b2 / g
代回式子 x = c1 mod b1 有 x = c1 +{ ( ( c2 - c1 ) / g ) x ' + t b2 / g } b1
也就是x = c1 +{ ( ( c2 - c1 ) / g ) x ' } b1 ( mod b1 b2 / g )
所以每一次都以当前的ci减去之前的答案和ans作为新的c,当前的bi作为新的b,之前的b的lcm(简称M)作为新的a
代码实现:
n = int(input())
def exgcd(a, b) :
if b == 0 :
return 1, 0, a
x, y, g = exgcd(b, a % b)
return y, x - (a // b) * y, g
x = 0
m1, a1 = map(int, input().split())
for i in range(n - 1):
m2, a2 = map(int, input().split())
k1, k2, d = exgcd(m1, m2)
k1 *= (a2 - a1) // d
k1 = (k1 % (m2 // d) + (m2 // d)) % (m2 // d) ###求最小正整数
x = k1 * m1 + a1
m1 = abs(m1 * m2 // d)
a1 = x
if x != -1 :
x = (a1 % m1 + m1) % m1
数论十二:二次剩余
二次剩余是数论基本概念之一。它是初等数论中非常重要的结果。俗称模意义开根、二次同余等等。
二次剩余定义:若存在整数 x,对于整数 d 满足
$$
x^2 ≡ a ( mod p )
$$
,称 a是模 p 意义下的二次剩余。
下面探讨 p 为奇素数的情况(因为 p = 2 时没什么意义)。使用 Cipolla 算法求解。当 a = 0 时显然 x = 0 ,下面就不讨论了。
定理1:二次剩余满足关于p对称,即
$$
x^2 = (p-x)^2 mod p
$$
定理2:对于奇素数p ,二次剩余 a的个数为 (p-1)/2 ,二次非剩余的也为(p-1)/2
定理3(欧拉准则): 对于奇素数 p:
a 是模 p 的二次剩余的充要条件为:
$$
a^ (p-1)/2 = 1 mod p
$$
a是模 p 的二次非剩余的充要条件为:
$$
a^ (p-1)/2 = -1 mod p
$$
勒让德符号:
欧拉准则:(证明:由费马小定理得 a^(p − 1) ≡ 1 ( mod p )式子变换得到 )
$$
(a/p)≡a^(p−1 /2)(modp)
$$
这里再复习一下欧拉定理以免混淆
欧拉定理(Euler’s theorem)是数论中一个重要的定理,它与模运算和指数运算有关。也被称为费马-欧拉定理或欧拉-费马定理。
对于任意正整数a和模m,如果a和m互质,即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为1,则n的欧拉函数 φ(n) 可以让等式成立:
$$
a^ϕ(n) ≡ 1(modn)
$$
也就是说,a的φ(n)次方被n除的余数为1。或者说,a的φ(n)次方减去1,可以被n整除。比如,3和7互质,而7的欧拉函数φ(7)等于6,所以3的6次方(729)减去1,可以被7整除(728/7=104)。欧拉定理的证明比较复杂,这里就省略了。我们只要记住它的结论就行了。欧拉定理可以大大简化某些运算。
x^2 = n ( mod p ) :
Cipolla 算法(奇波拉):若 p 为奇素数,求二次剩余可用 Cipolla算法。
- 找出一个x,使得 x^2 - a 是 p 的二次非剩余。
- 令 i^2 ≡ x^2 − a ( mod p ) ,则( x + i ) ^ ( p+1 / 2 ) 为方程的一个跟,其相反数为方程的另一个根
证明:首先要明白,这里的 i 它应当理解为 一个虚数概念中的“虚数单位”。我们对实数域进行扩充,所有数都能表示成 a + b * i 的形式,其中 a,b 是实数。
( x + 1) ^ ( p + 1 ) ≡ ( x + i )( x + i ) ^ p (mod p ) ≡ ( x + i ) ( x^p + i ^p )( mod p )
根据费马小定理,x ^ p ≡ x ( mod p ),对 i^p 进行变形 即对 p = 2 * ( p - 1 / 2 ) 而i^2 = x^2 - a
由于 x^2 - a 是p的非二次剩余,所以 (x^2 - a ) ^ (p-1 / 2 ) = -1 ( mod p )
可得:i^p = -i ( mod p )
那么:
$$
(x^2 + i ) ^ (p-1 ) = x^2 - i^ 2 = a ( mod p )
$$
所以 方程的根为:(x+i)^(p+1 / 2)
参考文献:
数论十三:连分数
这里的 a0 是某个整数,而所有其他的数 an 都是正整数,可依样定义出更长的表达式。如果部分分子(partial numerator)和部分分母(partial denominator)允许假定任意的值,在某些上下文中可以包含函数,则最终的表达式是广义连分数(Generalized continued fraction)。在需要把上述标准形式与广义连分数相区别的时候,可称它为简单或正规连分数,或称为是规范形式的。
连分数的定义很容易理解,在佩尔方程、维纳攻击等地方用得很多,具体请看我其他的文章
数论十四:二项式定理
定义根据此定理,可以将的任意次幂展开成和的形式:
应用:二项式定理主要应用在RSA中的取模运算中:
$$
(a+c)^n = b mod c
$$
根据上面的二项式定理,除了第一项以外其余项都能被c整除,于是可以化解为
$$
a^n = b mod c
$$